在主管信息化的校領導們眼中,信息化建設的意義,不止于支持學校當前的教學、科研和管理,更在于支撐大學治理的現代化,支持大學遠景目標的實現。2020年12月1日,CERNET第二十七屆學術年會期間,國內多所高校的校領導齊聚2020高校CIO論壇,就信息化如何支撐大學治理等熱點話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校長們認為,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前高等教育本身正處于一個轉型發展階段,大學的人才需求在變化,教學形態在變化,在各種各樣的挑戰之下,大學發展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都在促使大學做出新的改變,如何進行大學治理,大學治理如何從傳統模式中蛻變,成為大學面對的一項新課題。在此背景下,以信息化為引擎,實現大學治理現代化被普遍關注。
信息化賦能大學治理現代化
2014年1月,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教育治理”概念,并將此后一階段我國教育工作的目標確定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加快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近年來,隨著教育面貌的不斷發展變化,對于進一步提升教育治理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
大學凝聚了最具有戰略意義的要素科學、知識、技術、人才,特別是各個學科的拔尖創新領軍人物,所以大學治理不僅是教育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學其實和個人一樣,承擔了各種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角色之間轉換,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沖突和矛盾,比如科研和教學之間的矛盾,解決這些矛盾最根本的辦法是依靠治理體系。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那么,大學治理應如何實現現代化?
相關專家表示,大學治理的現代化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二是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現代化大學制度。清華大學常務副校長王希勤表示,中國大學的現代化需要將西方的現代性與中國特色文化辯證統一,既要發展現代性,也不能失去“立德樹人”的靈魂。
而在這兩個方面,信息化建設都可以作為重要組成,并形成強大助力。
首先,在落實立德樹人的大學根本任務上,信息化可以在教育理念、人才培養、教學方法與內容,教師發展、教育評價等多個緯度形成變革力量。例如,利用信息技術推動教學過程的目標、環境和手段等不同方面的發展,加快由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的轉變。
其次,在健全現代化大學制度方面,不論是內部治理結構,還是與政府、社會等外部環境的關系,信息化轉型都是突破高校管理邊界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方式。
例如,對于大學治理面臨的部門職責不清晰、個人權責不對稱、資源管理底數不清、考核管理制度未落地等問題,信息化建設可以提供一條阻力最小的解決路徑。通過數據支撐、開發共享、資源融合、互聯互通等能力,促使學校建立共享、公開、透明的治理環境。也就是說,信息化的應用,可以使大學在自身的體系中對不同的主體進行明確的“權限賦予”和“責任界定”,通過流程的重組,讓各主體的角色作用得以釋放。
王希勤也表示,信息技術深刻地改變了大學的內外部關系,包括提升了時間互動的跨度和頻度,加深了空間互動的廣度和精度,拓展了大學職能履行方式,改變了內外部關系對象的表達方式和交互方式等。
信息化對于大學治理的重要作用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中得到進一步彰顯。許多高校已將信息化工作提升到戰略性、基礎性和引領性的重要支撐地位,信息化部門的業務定位也由統籌向治理職能轉變??梢哉f,在現階段,信息化已經成為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最重要的元素。
信息化對大學治理的達成、對高校水平提升的作用不言而喻,但目前而言,信息化的作用尚未充分釋放,還有很多工作需要進行。如何才能更好地推進高校信息化?
機制改革整合信息化服務力量
高校信息化能力建設,首先要遵循體系化進行構建。校長們認為,信息化在高等教育領域正處在一個非常關鍵的階段,信息化如何為教學、科研、管理提供切實有效的支撐作用是信息化工作一直以來的使命。圍繞這一核心,學校的體制機制改革,組織體系的重構,以及流程再造成為信息化工作的重點。
國內高校信息化體制機制主要以信息化機構設置的變遷為主線進行演進。在領導機構方面,主要經歷了從“信息化領導小組”到“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的轉變,兩者以相應的“信息辦”和“網信辦”作為日常辦公機構。但部分高校已經在探索進一步加強信息化建設力量的方案。據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陳麗介紹,2020年,北師大在原有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之外,成立了“互聯網+教育”改革創新工作領導小組,兩個小組共同推進學校的信息化建設。
可以看出,隨著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信息化部門也逐漸由教輔部門轉變為獨立的職能部門。但與當前高校信息化發展的需求相比,信息化體制機制仍存在不少問題,主要包括:
首先,很多高校的信息化建設規劃、管理和實施,甚至最終決策都是由技術部門進行,缺乏多元主體參與機制,也就是近年來大家一直呼吁的業務部門、院系與信息化部門的整體協作。首都醫科大學黨委副書記劉芳指出,對于大多數高校來說,信息化部門仍在孤軍奮戰。因此,如何從頂層設計上就把這種多元化的信息化建設思路引入具體的工作機制中,將兩類人員的力量匯集在一起,是當前高校信息化機制體制建設中迫切需要思考的。
據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正在進行一項體制上的嘗試,在給予信息化辦公室充足人員配置的基礎上,讓信息辦職員深入各個職能部門去“掛職”,從而實現兩股力量的融合,更好地進行信息化頂層設計。
但多數學校在人員編制上的規模遠遠落后于學校信息化工作的實際需求,那么,該如何構建切實可行的、高效的、適合自身發展特色的多元主體分工體制,建立起信息化部門和職能部門的分工、協作機制?劉芳鼓勵信息管理部門主動推進信息化建設,包括主動為學校和各職能部門領導做培訓,從而逐步實現頂層設計理念趨于一致。
其次,大多數高校的信息化建設面臨人員不足的困境。武漢科技大學副校長吳懷宇明確指出,不管是信息中心還是網絡中心,當前國內高校信息化的一大問題是信息化人員數量、能力與學校的發展不匹配。
關于這方面,華南理工大學副校長李衛青表示,華南理工大學的網絡中心有44個事業單位編制,但從未招滿過,原因是高校的薪資待遇和職業上升空間與企業相比,不具備足夠的吸引力。因此,高校信息化隊伍建設的問題不僅僅涉及崗位、職數,也涉及待遇和未來發展等,其最終解決需要通過體制機制的改革來實現。
當然,除了以上兩個問題,信息化建設需要解決的難點還很多,包括許多高校沒有建立評審機制,缺少對信息化建設規劃、方案,以及過程中的階段性成果及最終成果進行科學評價等??梢?,體系的改變是個復雜的全局性問題,需要通過全方位深化改革來推動和實現。
總之,信息化建設要以健全的建設體制和機制為前提,以完善的制度作保障。但正如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楊宗凱所強調的:“重構一個適合新型教育的信息化體制機制,需要時間和精力的付出?!边@必然也是一個不斷磨合的過程。
數據治理驅動信息化建設
除了體制機制建設,高校信息化的治理還離不開數據驅動的理論體系。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快速發展,數據資產已成為各所高校的戰略資產,高質量的數據也成為校內職能部門的關鍵成功因素。而數據治理也成為信息化的基礎工作和核心工作,它促成了信息化體系的整體運行和各個系統功能的實現,是推動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正如陳麗所說,數據是未來高校信息化建設的重點,是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要素。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鄭慶華也表示,數據治理在高校信息化建設中是一個基礎性、關鍵性、中樞性的工作。
可見,數據治理已然成為所有信息化建設和智慧化校園建設當中邁不過去的坎。與此同時,它也逃不開信息化建設所面臨的體制機制、隊伍建設等困難,但其部門協作問題更為突出。數據治理之所以被稱為“一把手工程”,主要是由于需要協調各部門將業務轉換成數據,在規范、準確、完整梳理數據來龍去脈的基礎上,將其應用服務于各個業務。但在實際工作中,跨部門的數據共享及溝通管理機制還不健全。
數據治理的核心工作是要保證“一數一源”,所有數據通過公共數據平臺進行交換。例如,北師大成立的校務數據管理中心,為90%的業務建立了系統,并實現了90%的數據匯聚。西交大也通過搭建智能化數據資產平臺,完成了17個單位和59個系統的鏈接,建立起有效的數據共享、管理與保障體系。
但這是一件“知易行難”的工作,需要以深入的跨部門溝通、協作為前提。在此過程中,只有實現數據的規范、準確和完整,才能讓各部門和師生更多地使用數據。而數據多用,才能暴露和解決更多問題,更有效地提高數據質量。因此,數據治理需要形成長效機制,在不斷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中逐漸完善。
總之,數據治理絕不是一項僅憑信息化部門一己之力就可以完成的工作,而是需要全校師生員工通力協作.
疫情契機加速高校數字化轉型
當前,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面臨著人才培養目標的升級、國際關系格局的變化,以及疫情防控的不確定因素。在這個階段,信息化的價值更加顯現。楊宗凱判斷,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進入新的階段。他表示,近年來,我國政府布局系列教育信息化戰略規劃,當前我們正處于教育信息化1.0/2.0向智能時代躍遷的關鍵節點。特別是隨著2020年4月“新基建”概念的提出,以及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提出,教育信息化對教育現代化的作用定位不斷拔高。
疫情期間,高校信息化在疫情防控和在線教學科研方面所發揮的作用顯然在客觀上促進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為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鄭慶華認為,疫情為高校信息化建設帶來了三個重大變化:一是把在線教育從過去的探索,少數人的示范變成了新常態和全普及;二是學校管理人員和師生的信息素養得到了全面提升;三是讓人們對于教育信息化的認識由點及面,教學成為現實與虛擬的疊加。
武漢理工大學副校長劉春江也表示,疫情期間出現的一系列問題,讓學校和院系各個層面意識到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耙咔橹?,信息化對于高校發展建設而言,變成了像水一樣的生存必需品?!?/p>
總體來看,疫情使得高校的信息化工作經歷了價值“再發現”過程。疫情下,教學、服務的主戰場經歷了由線下到線上的大遷徙,讓人們體會到高校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性,大學迫切需要構建一個與物理空間大學融合的、一體的數字空間大學,也就是Gartner提出的“數字孿生”校園的概念,它與物理校園一起成為大學發展的一體兩面。如此,大學才能更加從容地面對人才培養、新技術涌現、疫情常態化下的有序發展等各種挑戰。
面對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的變化,如何在多方合力下以技術推動教育創新變革,構建新的教育支撐體系變成大學要面對的一個越來越緊迫的課題。因此,眼下的“十四五”信息化規劃就顯得非常重要了。信息化建設初始時是以信息化普及為焦點,在“十三五”期間則重點關注信息共享和融合,而“十四五”規劃,需要聚焦于傳統業務變革,以數據資源為核心,通過學校各業務的流程再造,實現信息化支撐大學治理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
總而言之,信息化建設可成為大學突破管理邊界,實現大學治理現代化的引擎。它可以在明確權限分配、業務流程再造、部門數據共享和管理決策支撐等各方面為大學治理賦能。高校只有加強信息化建設,深化治理改革,才能進一步支撐和引領教學、科研,實現高質量的轉型發展。
作者:鄭藝龍
相關內容:
特別聲明: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