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 鄭慶華
疫情帶來三個重大變化
《中國教育網絡》:2020年初突發的新冠疫情無意間觸動了一次超大規模的在線教學實踐,您如何看待疫情對于中國教育信息化的影響?
鄭慶華:總體來說,中國教育信息化通過2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為此次抗“疫”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貢獻。如果沒有前期信息化建設的積累,在這么短時間內很難取得這么重大的階段性勝利。
我認為疫情帶來了三個重大變化:一是把在線教育從過去的探索,少數人的示范變成了新常態和全普及;二是學校管理人員和師生的信息素養得到了全面提升;三是讓人們對于教育信息化的感受由點及面,真實生活成為現實與虛擬的疊加。
《中國教育網絡》:具體到西安交通大學的戰疫工作,您認為信息化起到了哪些作用?
鄭慶華:應對疫情帶來的三點變化,西交大全體人員都迅速適應并做了相應拓展,一是實現了全面的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研,停課不停工。我們在短短5個多月內,錄制和直播了2700多門課程,全校4萬學生在線學習。
二是在很短的時間內開發了一套適合于西交大學生管理的大數據平臺,讓學??梢噪S時感知全校師生的狀態,及時發現問題,盡早干預。
三是通過包括線上教學在內的信息化“戰疫”,全校師生的信息素養能力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四是全校通過此次疫情的錘煉,對于如何讓信息技術更好地服務于管理,服務于人才培養、服務于科學研究,進行了一次難得的實戰演練,并切實感受到了其優越性,今后學校的信息化推進無疑將更加順利。
創新港為智慧校園建設提供參考
《中國教育網絡》:一說到西交大的信息化發展,就繞不開創新港的這個話題,西交大實際上是圍繞創新港進行了校園信息化的創新,能否簡要介紹一下當前創新港的情況?
鄭慶華:創新港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內,真正在國內實現了首個有線、無線、物聯網和5G四網融合的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數據采集共享,數據存儲共享、計算共享、服務共享以及大數據決策支持的共享。
同時,創新港為全國的智慧校園建設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樣板工程。它有三個顯著的特點,第一,校園沒有圍墻,沒有圍墻并不等于不需要安全,而是在信息化的支撐下,使得這個校園即便沒有圍墻,也能夠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實現智慧安保;
第二,實現了智慧化的能源管理和人財物的信息流管理。創新港智慧學鎮建設包括4700平方米高算數據中心和超過500公里光纖光纜,超過100G的GPS骨干有線網絡,超過12000個無線WiFiAP,超過15000多個智能傳感器裝配到電梯、路燈、停車場、智能電表,可以實時采集各類數據,進行精準化的智慧管理;
第三,創新港搭建了各類教學科研資源的共享使用平臺。智慧學鎮內所有會議室,包括其中的學術報告、講座,全部可以通過網絡進行管理和調控。
可以說,創新港已經為智慧校園做出了原型和示范,下一步就是如何更加充實其內涵,擴展其外延。
《中國教育網絡》:我們都知道信息化建設在基礎設施方面投入是巨大的,但創新港卻通過校企合作等方式減少了學校方面的巨額投入,西交大是如何達成這種共贏的?
鄭慶華:這其中牽扯到信息化建設觀念轉變的問題,那就是改變之前學校包攬一切的慣性思維,通過共建共享,誰投資誰受益的新思路實現學校信息化的可持續快速發展。
比如創新港的高算中心,我們認為學校主要是提供一個帶有水電等保障的空間平臺,而高算平臺本身則是吸納了企業的力量,吸納教授的科研經費來建設的。建好后,如果企業來投資,我們會根據其投入通過高算平臺的收入慢慢返還成本;如果是教授的科研經費投資,我們將其折算為高算平臺的使用計時,為他提供服務,通過這種方式取之于教師,用之于教師。
重視數據治理的基礎性作用
《中國教育網絡》:對于高校數據治理的頂層設計,您的建議是什么?
鄭慶華:數據治理在高校信息化建設中是一個基礎性、關鍵性、中樞性的工作。一方面要對圍繞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國際交流、社會服務這五大職能進行系統化的規劃,每個數據只能有一個精準的定義,不能有多頭的解釋。另一方面每個數據只能有一個入口,但可以有多個出口。同時,數據變化的過程要有痕跡,要有記錄,數據間的共享應該是一致的,確保數據始終處于精確可感知的狀態。
我們當前也在加強數據治理的基礎性工作,比如健全數據規范化治理的規章制度和標準化管理體系,建設覆蓋生命周期的一體化數據質量監測管理平臺、覆蓋學校核心業務部門的數據資產化支撐平臺,建設面向教育信息化資源融合的大數據治理平臺。未來隨著學校管理水平的提升,這方面的需求會越來越強烈。
《中國教育網絡》:您如何描摹西交大“十四五”期間的教育信息化藍圖?
鄭慶華:簡而言之,就是一個目標,三個原則,八項工程。
西交大的學校信息化“十四五”規劃將以“信息化支撐大學治理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為目標,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統籌規劃;堅持機制創新,共建共享;堅持應用驅動,融合發展,實施四網全互聯提速工程、數據規范化治理工程、業務智能化重構工程、網安可靠性保障工程、平臺集約化共享工程、資源體系化知識工程、決策智慧化輔助工程、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依托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應用、人工智能,整體推動信息化向著更加智慧化、個性化和以人為本的方向發展。
作者:王世新
特別聲明: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