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網站發布《“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我國“十四五”時期信息化發展作出安排部署。
《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國家信息化總體發展目標。到2025年,數字中國建設取得決定性進展,信息化發展水平大幅躍升,數字基礎設施全面夯實,數字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數據要素價值充分發揮,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數字治理效能整體提升。
圍繞發展目標,《規劃》部署了10項重大任務,明確了任務涉及的17項重點工程。同時《規劃》還提出了10項優先行動,公布了各行動目標及具體內容。
《規劃》重點提出了開展終身數字教育、開展“互聯網+教育”云網一體化建設、加快建設中國教育專用網絡和“互聯網+教育”大平臺、實施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行動等,文件全篇多處涉及教育。重點內容一起來看——
一、10項重大任務第八項“構建普惠便捷的數字民生保障體系”
首先要求“開展終身數字教育”。
具體內容包括:
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完善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擴大優質資源覆蓋面。推進信息技術、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教育教學變革。發揮在線教育、虛擬仿真實訓等優勢,深化教育領域大數據分析應用,不斷拓展優化各級各類教育和終身學習服務。探索擴大學分銀行試點及成果積累、認證和轉化,建設終身學習經歷公共服務體系。
其次提出“豐富數字文旅和體育服務”。
要求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加快推進文化館、博物館、文化教育基地等文化資源數字化,提供方便快捷、資源共享的全國公共文化數字資源服務。
二、任務對應涉及的重點工程“數字公共服務優化升級工程”
重點提出開展“互聯網+教育”云網一體化建設。
具體內容包括:
加快建設中國教育專用網絡和“互聯網+教育”大平臺,構建泛在的網絡學習空間,支撐各類創新型教學的常態化應用,推動優質教育資源開放共享,縮小區域、城鄉、校際之間的差距,實現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
三、10項優先行動的第一項為“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行動”
行動目標:
到2023年,全民數字技能教育教學資源體系初步形成,信息弱勢群體數字素養與技能明顯提升;到2025年,全民數字技能教育培訓廣泛普及,讓人民群眾共享信息化發展成果。
具體內容包括:
搭建全民數字技能教育資源體系。統籌制定全民數字技能教育推進方案,充分調動教育機構、公共圖書館、運營商、企業等社會資源,優化和拓展數字技能教育資源和獲取渠道,分級分類推進線上線下數字技能教育培訓試點示范。加強融媒體平臺建設,更好滿足各類社會群體學習需要。
開展數字技能教育培訓。面向公眾開展智能終端使用、就業、就醫、消費、商務、金融、網絡安全等多樣化數字技能培訓項目,推廣和普及全民數字技能教育。在大中小學設臵常態化、場景化數字技能課程,激發數字創新潛能。將優質傳統文化道德規范與數字禮儀教育相互結合,厚植數字公民責任意識,優化數字生活環境,提升數字生活品質。
精準幫扶信息弱勢群體。充分調動社會各方資源,開展面向低收入群體、老年人、殘疾人、孤兒、留守兒童、困境兒童以及革命老區、偏遠地區、民族地區、脫貧地區居民等重點人群的常態化數字技能幫扶,有效提升信息弱勢群體在數字設備使用、在線服務獲取、數字消費、網絡欺詐防范等方面的素養水平。注重線上線下服務方式柔性融合,提供無感幫扶,實現信息服務全覆蓋。支持民族語言語音、視頻、搜索技術和軟件研發,加強民族地區數字化教育內容建設和文化產品供給。
《“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教育相關內容摘錄如下:
一、現狀與形勢
二、總體部署
?。ㄈ┌l展目標
數字民生保障能力顯著增強。
無障礙信息化設施持續建設優化,公共服務體系更加便捷惠民,信息化對基本民生保障、基本社會服務的支撐作用有效發揮,教育、醫療、就業、社保、民政、文化等領域數字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
三、主攻方向
深化創新驅動,引領更高質量發展。
深化基礎研究,構建信息技術產業生態體系,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動高校、院所、企業等開展高效合作,建立線上線下開放式、協同化、網絡化平臺,形成基于創新鏈共享、供應鏈協同、數據鏈聯動、產業鏈協作的融通發展模式,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四、重大任務和重點工程
?。ㄒ唬┙ㄔO泛在智聯的數字基礎設施體系
建設泛在智能的網絡連接設施。
統籌推進全國骨干網、城域網、接入網IPv6改造,深化商業應用IPv6部署,提升終端IPv6支持能力,實現網絡、應用、終端向下一代互聯網平滑演進升級。
專欄1 5G創新應用工程 2. 培育5G技術應用生態。 加快基于5G網絡音視頻傳輸能力建設,豐富教育、體育、傳媒、娛樂等領域的4K/8K、虛擬/增強現實(VR/AR)等新型多媒體內容源。 |
構建云網融合的新型算力設施。
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建設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等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
統籌部署醫療、教育、廣電、科研等公共服務和重要領域云數據中心,加強區域優化布局、集約建設和節能增效。
推進云網一體化建設發展,實現云計算資源和網絡設施有機融合。統籌建設面向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的算力和算法中心,構建具備周邊環境感應能力和反饋回應能力的邊緣計算節點,提供低時延、高可靠、強安全邊緣計算服務。加強國家超級計算設施體系統籌布局,探索大型機對外開放服務的市場化培育機制。開展“中國科技云”應用創新示范,提升科研創新服務支撐能力。
專欄3 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建設工程 2.建設完善一體化算力服務。加強云資源接入和一體化調度,推動政務、科學、教育、醫療等公共算力服務資源整合開放,構建低成本、廣覆蓋、可靠安全的公共算力服務,促進算力的普及應用。 |
(二)建立高效利用的數據要素資源體系
提升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水平。
加快各行業各領域數據全過程應用。支持構建農業、工業、商業、教育、醫療、安防、自然資源、水利、城市管理、公共資源交易、審判執行等領域規范化數據開發利用的場景,提升數據資源價值。
(五)構建產業數字化轉型發展體系
促進新業態新模式發展。
專欄11 信息消費擴容提質工程 1. 加快線上線下消費有機融合。 鼓勵數字創意產業與生產制造、文化教育、旅游體育、健康醫療和養老、智慧農業等領域融合發展。 2. 推動區域協同發展。 拓展區域互動合作,推進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深化數字技術應用,加快電子商務、旅游、教育、普惠金融服務等發展。 |
?。嬛步ü仓喂蚕淼臄底稚鐣卫眢w系
打造一體化智慧化公共安全體系。
專欄13 人工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工程 5. 開展教育社會實驗。研究人工智能對教育模式和教育對象的影響,探索人工智能融入教育對社會的影響。 |
?。ò耍嫿ㄆ栈荼憬莸臄底置裆U象w系
開展終身數字教育。
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完善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擴大優質資源覆蓋面。推進信息技術、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教育教學變革。發揮在線教育、虛擬仿真實訓等優勢,深化教育領域大數據分析應用,不斷拓展優化各級各類教育和終身學習服務。探索擴大學分銀行試點及成果積累、認證和轉化,建設終身學習經歷公共服務體系。
豐富數字文旅和體育服務。
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加快推進文化館、博物館、文化教育基地等文化資源數字化,提供方便快捷、資源共享的全國公共文化數字資源服務。
專欄16 數字公共服務優化升級工程 1.開展“互聯網+教育”云網一體化建設。加快建設中國教育專用網絡和“互聯網+教育”大平臺,構建泛在的網絡學習空間,支撐各類創新型教學的常態化應用,推動優質教育資源開放共享,縮小區域、城鄉、校際之間的差距,實現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 |
五、優先行動
?。ㄒ唬┤駭底炙仞B與技能提升行動
行動目標:到2023年,全民數字技能教育教學資源體系初步形成,信息弱勢群體數字素養與技能明顯提升;到2025年,全民數字技能教育培訓廣泛普及,讓人民群眾共享信息化發展成果。
搭建全民數字技能教育資源體系。統籌制定全民數字技能教育推進方案,充分調動教育機構、公共圖書館、運營商、企業等社會資源,優化和拓展數字技能教育資源和獲取渠道,分級分類推進線上線下數字技能教育培訓試點示范。加強融媒體平臺建設,更好滿足各類社會群體學習需要。
開展數字技能教育培訓。面向公眾開展智能終端使用、就業、就醫、消費、商務、金融、網絡安全等多樣化數字技能培訓項目,推廣和普及全民數字技能教育。在大中小學設臵常態化、場景化數字技能課程,激發數字創新潛能。將優質傳統文化道德規范與數字禮儀教育相互結合,厚植數字公民責任意識,優化數字生活環境,提升數字生活品質。
精準幫扶信息弱勢群體。充分調動社會各方資源,開展面向低收入群體、老年人、殘疾人、孤兒、留守兒童、困境兒童以及革命老區、偏遠地區、民族地區、脫貧地區居民等重點人群的常態化數字技能幫扶,有效提升信息弱勢群體在數字設備使用、在線服務獲取、數字消費、網絡欺詐防范等方面的素養水平。注重線上線下服務方式柔性融合,提供無感幫扶,實現信息服務全覆蓋。支持民族語言語音、視頻、搜索技術和軟件研發,加強民族地區數字化教育內容建設和文化產品供給。
(七)數字鄉村發展行動
提升信息惠農服務水平。
推進鄉村教育信息化建設,幫助鄉村學校開足開好開齊國家課程。
六、組織實施
?。ㄈ娀犖榻ㄔO
持續開展各類專項創業技能教育與培訓計劃,健全完善職稱制度、職業資格制度、職業技能等級制度等體系,提高人才評價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加強領導干部網信教育培訓,大力推動領導干部學網、懂網、用網,提升各級領導干部獲取數據、分析數據、運用數據的能力,不斷提高對信息化發展的駕馭能力。
(五)強化戰略研究
鼓勵和推動科研院所成立數字中國、數字社會高端智庫和研究教育基地。
點擊查看>>《“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全文
特別聲明: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