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工科建設的路徑探索不斷深化,校企合作作為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一種人才培養亮色模式日益凸顯,其顯而易見的優勢在于它是一種資源共享的人才助推器。然而,如果企業只是“一桿子”投入,學校只是立個項、結個題,那么,研發不落地、科研應用兩張皮、學生認知與企業現實兩重天的窘境會依然如故。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司長張大良曾指出:新工科建設要主動面向未來,堅持問題導向,做到“六問”暨問產業需求建專業;問技術發展改內容;問學校主體推改革;問學生智趣方法;問內外資源條件;問國際前沿立標準。
基于“六問”,對標對表,一種產學研深度契合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呼之欲出。
近日,由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與紫光股份旗下新華三集團共同建設的IAI-H3C智能網絡聯合實驗室(以下簡稱“智能網絡聯合實驗室”)全面啟用。在與合肥人工智能研究院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簡稱中科大)的共同建設過程中,新華三聚力校企優質創新資源,以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和平臺為依托,開展多領域、跨學科、廣協同的工程應用研究,打開了校企合作新模式,為國內企業產學研項目樹立了可供借鑒的新風尚。
創新孵化 探索前沿
智能網絡聯合實驗室的總體目標是聚焦網絡產品及解決方案的智能化演進,構建網絡智能化領域的共性關鍵基礎技術研發平臺,通過成果孵化、人才培養、國際合作,加快實現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應用,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智能化網絡產品及解決方案,提升我國網絡智能化能力,盡快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設國內領先的智能網絡實驗室。
該校企合作新模式最大的亮點之一是以新華三集團的前沿研發探索為主線,科研的所有內容都來源于一線實際,從根本上扭轉了以往投入-產出“雙盲”的窘態。該模式一端連接市場,市場需要什么樣的技術、就做什么樣的科研,一切都來自市場需求,其目的是真正解決產業中“卡脖子”的技術難題;另一端依然連接市場,科研最后的輸出不只是論文,更是實打實的產品。由此,基于智能網絡聯合實驗室的科研成果不再是空中樓閣,而是讓科研更有針對性,由技術輸出的產品可以真正落地,推向市場,由市場來檢驗科科研成果。
由中科大與新華三共同建設的IAI-H3C智能網絡聯合實驗室實現了校企合作的“共贏”。對企業來說,學校是外腦,是智庫,是技術孵化器;對學校來說,企業是產業前沿,實踐落地,是真正的企業現實。
“雙師”培養 凸顯“真實”
在智能網絡聯合實驗室,新華三集團提供給學生的是真正接觸領域最前沿科技的機會,甚至有一些技術還會涉及標準制訂。進入培養計劃的學生從第一年開始就在“雙師”模式下,跟著企業研究員熟悉、了解當下產業真實的發展需要和前沿技術;第二年,則開始在智能網絡聯合實驗室進行全職培養,使用新華三真實的技術體系和軟硬件環境,開展科研攻堅。
以往,企業對畢業生的齟齬大多源于后者認知的自我和不切實際,而在智能網絡聯合實驗室中,學生卻能沿循新華三集團的IBD流程,提前熟悉企業的運行思想,看到企業甚至整個行業真實的樣貌,從而構建體系化的技術認知。
預研試錯 先手布局
對于企業來說,智能網絡聯合實驗室的一個重要意義則是在預研層面為自身提供了低成本的試錯空間。
智能網絡聯合實驗室中劃分了三個研究部門,分別指向智能邊緣計算及應用、智能網絡技術及應用和智能網絡安全及應用,這幾乎涵蓋了當前網絡領域的各主要模塊。這使得新華三集團得以在較寬松的容錯空間中靈活轉向、微調糾偏,同時針對前沿瓶頸,提前布局。
如何讓智能網絡聯合實驗室更快速的發展?整體布局、各環節高效協同、閉環管理無疑都是重中之重。得益于“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先進理念指導和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新華三集團引領下的智能網絡聯合實驗室短期內已實現了良性運行,并已呈現階段性成果。
人才培養 成果策源
如今,新華三集團聯合中科大共同開發的高性能網絡AI模塊SeerBlade,以及搭載SeerBlade智能板卡的高端交換機S12516X-AF產品,將以往模式下的四至五年的研發周期縮短到一年半。該產品具備高性能AI架構、靈活彈性擴展以及智能網絡統一交付三大優勢特性。單框最高實現1968TFlops運算性能,能為用戶提供更靈活、更智能、開箱即用的全新網絡體驗。
可重構高通量智能網絡檢測儀的研發、調試、上市也只用了一年多時間,其所具備的四大優勢包括:基于通用硬件架構的4至7層測試,滿足研發日常驗證需求;靈活開放的產品設計,加速網絡科技的創新;云擴展能力,提升云端性能測試的靈活度;通過擴大服務范圍,輸出測試服務,極大降低產品成本。自主創新的網絡測試儀,彰顯了我國在高端網絡測試儀器領域的技術實力。
此外,新華三集團也已開始并計劃在智慧交通邊緣計算、智能網絡技術、智能網絡安全、光模塊和光設備等方面展開研究,并放到智能網絡聯合實驗室去孵化。
接下來,除了進一步加強智能網絡聯合實驗室的快速磨合、功能細分,提升技術落地效率之外,新華三集團還希冀智能網絡聯合實驗室成為創新成果策源地和新型網絡技術人才培育中心,在更廣闊的空間謀發展。
2021年出臺的《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構建功能聯動承載高效的空間格局”,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量子信息產業發展集聚區”,打造“鏈接全球創新資源的科大硅谷”。未來,新華三集團將基于“云智原生”戰略,深入踐行“數字大腦2021”,繼續與中科大及各方在攜手共進中,披荊斬棘,穩步前行;同時根植于安徽大地,深耕智能網絡聯合實驗室,一手抓人才培養,一手擎技術創新,創更多科技成果,開更多技術先河。
特別聲明: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