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是一次史無前例的“大考”,更是一次機遇,而高校信息化部門如何抓住這個歷史機遇,更好地推動高校信息化發展?令人期待。
文/項陽
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破了高校常規的教學管理流程。在大范圍的疫情防控過程中,高校信息化發揮了前所未有的支撐作用。疫情防控是對高校信息化建設能力的檢驗,也必然會深刻地影響未來一段時間的信息化建設。
在對高校信息化部門的調研和采訪中我們發現,高校信息化工作者有著這樣的共識:疫情對高校十四五信息化規劃制定有著重要影響,將推動高校進入IT治理時代。其中,“數據”是治理核心,而“云”技術則是治理難點。
推動高校進入IT治理時代
疫情防控期間,高校的信息化工作都不同程度地面臨著一定的壓力,但同時也倒逼信息化部門對未來做出思考。在疫情下,如何使得學校資源優化配置,如何使IT能夠更好地配合學校的治理要求,增加學校的效益和價值,也就是說,推進高校IT治理成為一個更實際而緊迫的問題。
最突出的壓力表現在,疫情下的高校信息化工作,互聯網及信息技術不再只是簡單的技術工具,而停留在“教學輔助”定位、處于被邊緣化的信息化部門,也無法再滿足高等教育改革中“以信息化促進高校治理現代化”的要求。重構高校IT服務治理模式迫在眉睫。疫情影響下,“全場景”、“融合”、“一盤棋”等成為高校信息化規劃的關鍵詞。
南開大學信息化建設與管理辦公室主任張四海表示,在疫情期間,協同辦公的粒度從“部門與部門”深入到“人與人”,用戶范圍從行政干部擴大到每一位教職員工,視頻會議從過去一年幾次、十幾次到現在每天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都在開,我們在信息化長期規劃中常說的“全業務、全場景”一夜之間就擺在了面前。
“走向IT治理的第一步就是,要對組織處于什么樣的環境進行正確的分析。受新冠疫情影響,全國線上開課,數以億計的師生一夜之間進入在線學習、工作的信息化時代。師生用戶和高校各級管理者都因為疫情帶來工作模式的線上化改變,并且逐步接受和形成了線上化工作的思維與習慣,預計會有更多源于實際工作的信息化場景需求不斷被提出,信息化需求將日益旺盛”,哈爾濱工程大學網絡信息中心主任杜軍判斷,“這就要求IT基礎設施和IT服務不僅僅要提供固定的功能,還要能夠靈活響應各種業務場景、持續支持不斷演變的管理與服務需求,并且在7*24的服務與運維支撐能力方面應得到明顯的提升”。
他表示,展望十四五,IT服務將從伴隨式建設與支撐保障模式,轉變為高校管理與服務工作的主體,疫情將推動高校進入IT治理時代。
在IT治理時代,未來的IT關鍵詞有哪些?北京師范大學信息網絡中心、信息化建設辦公室主任別榮芳認為,“連通”和“融合”是未來高校IT 發展的關鍵詞。連通是指師生、信息、資源、數據、IT 設施設備、環境的深度互連,校園物理空間與網絡空間互連,使得高校IT連通的深度更深、范圍更廣。而隨著“互聯網+”理念不斷深入,融合將是未來高校IT 發展的方向,例如線上線下教與學的深度融合,校內資源和開放資源的融合,學校各類業務辦理與線上一站式服務的融合,以及面向學校大學科群、大平臺、大項目、大基地的融合支撐等。
大連理工大學信息化建設管理辦公室主任兼網絡與信息化中心主任張巍指出,要平衡好信息化治理和技術支撐的關系。高校領導應加強對信息化建設、治理、統籌、服務等工作的了解,從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到信息化發展對高校治理相關工作的重要推動作用,將學校發展的綜合改革設計與信息化建設的頂層設計融合及銜接,積極運用信息化手段推進治理現代化。
以北京大學為例,北京大學計算中心主任張蓓表示,梳理十四五信息化規劃,北大在加強IT治理方面,首先將對全校各類網絡信息資源進行摸底調研和效能分析,研究制定學校網絡信息資源管理制度,形成全校網信事業規劃、建設、管理一盤棋格局,為學校事業發展做好基礎服務。
進一步挖掘“數據”價值
疫情期間的高校管理工作,“數據”是其中的重要支撐元素。以個人健康信息收集為例,有效的信息采集、監測、報送和數據分析,是高??埂耙摺惫ぷ鞯闹攸c。
數據治理,是高校信息化工作一直以來的難點,也是“十四五”信息化規劃中,推動高校走向IT治理的核心內容之一。
疫情發生后,一些學校之所以在短時間內快速實現一個覆蓋全校幾萬人的信息報送系統,背后依托的就是前期良好的數據治理體系。都說數據決定教育未來,但數據質量差、不重視數據的收集和管理,則反映在大部分高校中。大家都提數據重要,但不到大考凸顯不出數據工作的極其重要性。這次疫情可以說是一個催化劑,一方面,提醒學校數據治理工作的迫在眉睫,另一方面,疫情期間因防控工作要求收集到的師生數據,并在此基礎上做的相關工作無疑會增加高校數據治理的進度。
南開大學信息化建設與管理辦公室主任張四海表示,疫情爆發后,數據治理水平對學校整體信息化支撐能力的決定性作用得到凸顯。在強調系統整合、推崇“一站式”服務的后疫情時期,如何深化數據治理、提高數據質量成為決定學校信息化發展高度的關鍵因素。
華東師范大學信息化治理委員會秘書長兼信息化治理辦公室主任沈富可認為,應進一步發揮、挖掘“數據”的價值,這里的“數據”除了包含學校的人財物等業務數據之外,更強調使用主體許可下的“行為數據”的“伴隨式收集”,強調不同來源的“數據”之間的自洽性,通過數據分析,“倒逼”學校的管理和服務模式變革。
北京大學計算中心主任張蓓則認為,在加強數據治理方面,應積極推進校級信息數據共享平臺推廣試用。從管理、技術、用戶這三個維度入手,做出亮點應用,抓重點、痛點,選取關鍵點做深做好,并在應用及推廣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平臺,同步推進數據治理集成和數據共享制度出臺。
而浙江大學網上教學期間的經驗表明,教育數據共享將會成為常態,數據智能將成為推動教育科研的核心動力。例如,此次網上開課,通過不斷比對教務系統和“學在浙大”中老師的開課數據,學生數據和釘群人數,并通過數據的收集、共享,了解業務的基本信息,輔助決策,從而不斷推動業務發展。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數據將成為學校信息化的重要抓手。高??蓪ⅰ靶闹杏袛怠弊鳛橐粋€重點項目來推進,把散落在各地的數據連起來,形成整合效應。
混合云是必然趨勢
疫情之下,云技術讓中國一夜之間成為全球最大的居家學習、辦公市場。云技術沒有邊界,沖破了空間障礙,為抗“疫”注入新動力。相關人士表示,這次疫情如果沒有云的話,各種工作實在是難以想象會比較順利地完成。疫情把云推到前臺,如果說“為什么上云”是疫情之前一些高校思索很久的事,那么,“怎么上云”成為后疫情時代高校信息化工作出現的新問題,高校走向IT治理的新難點。
此前,關于“云”的討論似乎都是以公有云為中心。雖然公有云為用戶提供了許多好處,但也受到了工業時代物理基礎架構的諸多限制。多個公有云模式就像工業時代蓬勃發展的工業中心:活動高度集中,但影響有限。只有通過部署合適的基礎架構將它們連接在一起,才能從整體上創造更多價值。
這種情況下,混合云應運而生?;旌显颇軌蜻B接多個公有云,以及本地部署的私有云。
后疫情時代,在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高校信息化部門的老師不約而同地提到“混合云”建設。
中國人民大學信息技術中心主任李艷麗提到,“應注重合云的打造,彈性拓展計算能力”。而經過疫情影響,高校十四五信息化規劃“在安全和可拓展的前提下,可考慮混合云資源的建設,考慮借助專業市場的成熟產品應用,而不是一味強調學校特色專屬和自主建設”。
常熟理工學院信息化辦公室黨委書先曉兵表示:“此次疫情讓我更堅定了一個想法,混合云是必然趨勢,高校的數字化平臺一定是從封閉走向開放,雖然面臨著各類安全壓力,但是這個趨勢無法阻擋?!?/p>
對于不少高校來說,疫情之前,糾結于是否上云;而疫情過后,重點考慮怎么用好云。
以上海交通大學視頻點播云服務為例,疫情期間,需要解決“教師校內外便捷快速上傳、學生全國都流暢點播回看”等難題,原有的企業云服務套餐不能完全滿足疫情期間的特殊需求。為解決這些難題,上海交通大學網絡信息中心專門開發基于公有云的教學視頻課程點播平臺vshare,其服務定位能夠保障師生在校外亦可流暢訪問、滿足全國各地高并發訪問請求,并且簡單易用,可多渠道分享傳播。
上海交通大學計劃在學生完成返校,學?;謴驼=虒W秩序之后,繼續改造目前的視頻共享服務系統,增強其獨立性。具體可能采用兩種方案,一是將視頻共享服務遷移出來,二是達成長期合作模式,繼續使用云視頻點播服務。無論哪種模式,“混合云”的個性化解決方案都成為后疫情時代高校云資源建設的趨勢。
上海交通大學網絡信息中心副主任姜開達就此表示,要面向全國提供快速和有質量的服務,學校自身私有云的服務能力要和公有云的服務能力要形成互補。這種情況下,具有自主開發能力的學校,在快速響應學校要求時會具有優勢。
而浙江大學在疫情期間的網上教學,擁有與上海交通大學相似的體驗。浙江大學相關人士表示,“經過疫情考驗,我們認為混合云是趨勢,那么混合云應該怎么做?未來,浙江大學的專有云只用來存取數據,所有的計算全部交給公有云,用完即走。這樣,既能用好公有云,也能做好專有云。而數據是未來高校最核心的戰略資源,一定要放在專有云上,在公有云上運算沒問題,但是存儲還是要回到學校?!?/p>
疫情防控是一次史無前例的“大考”,更是一次機遇,而高校信息化部門如何抓住這個歷史機遇,更好地推動高校信息化發展?令人期待。
來源:《中國教育網絡》雜志(7月刊)
投稿、轉載或合作,請聯系:eduinfo@cernet.com
特別聲明: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