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2021中國IPv6創新發展大會--IPv6教育科研分論壇”在京舉行。在圓桌會議環節,廣東省教育廳事務中心主任唐連章、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于俊清、華南理工大學副首席信息官兼網信辦主任陸以勤、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的劉昊等四位專家圍繞“十四五”期間的IPv6發展,IPv6網絡安全,以及如何提供更好的互聯網技術創新環境鼓勵學生創新等話題進行了討論。討論環節由APAN主席、清華大學教授王繼龍主持。
聚焦“十四五”IPv6發展:“求不同”與“求大同”
當前,國家高度重視IPv6發展,“十四五”是我國推動IPv6實現創新發展的關鍵時期。APAN主席、清華大學教授王繼龍指出,過去,發展IPv6難在取得共識;而現在,發展IPv6難在實現差異。
那么在此背景下,“十四五”期間的IPv6發展要聚焦哪些方面?與“十二五”、“十三五”期間有何不同?幾位專家從各自角度對此進行了分享。
獨特基因讓教育系統引領IPv6發展
華南理工大學副首席信息官兼網信辦主任陸以勤表示,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間,社會對于IPv6發展雖然沒有達成共識,但是教育系統仍然能夠一枝獨秀、堅持下來,是因為有以下幾個基因的存在:
第一,教育系統是非營利性的。與運營商注重經濟效益不同,教育系統把IPv6作為一項推動技術創新和為國家爭奪互聯網話語權的事業,因此更有IPv6得以發展的土壤。
第二,教育系統是自成體系的。教育系統通常既是NP(網絡提供商)也是ISP(互聯網服務提供商)、ICP(網絡內容服務商)和IDC(互聯網數據中心),具備了從網絡基礎設施、數據到應用的掌控能力。
此外,教育系統還擁有互聯網協同創新的平臺,比如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
第三,教育系統具有人才優勢。人才是推動互聯網創新的主體。
陸以勤認為,這幾個獨特的“基因”讓教育系統能夠在IPv6部署沒有達成共識的大背景下堅持在這條路上走下去,厚積薄發,最終形成了不可替代的成果。
而關于“十四五”期間,教育系統應如何實現“差異”,陸以勤表示,要充分發揮上述這些優勢“基因”的作用,從技術和應用兩個維度都做到“頂天立地”。
他指出,當前的IPv6發展在技術維度和實踐維度上都是“棒槌型”的,即“中間粗兩頭尖”,而所謂“頂天立地”就是注重兩端的發展。
從物理層到應用層的技術維度看,關于網絡層的創新討論比較多,但關于物理層的卻并不多,應用層雖然已經有不少突破,但仍然缺乏殺手級的IPv6應用?!笆奈濉逼陂g,可以更多關注物聯網和核心應用的IPv6創新。
從科研到生產的實踐維度看,目前大量的精力集中在試驗方面,而投入到科研和生產方面的卻比較有限?!笆奈濉逼陂g,在這兩方面的投入都很重要,一是保持創新能力,掌握核心技術;二是推動試驗網絡向生產網絡轉型,以支撐整個教育領域的網絡運營。
他進一步指出,要孵化出未來的智能化互聯網,除了剛才提到的三個基因,“開放”的基因同樣是教育領域實現差異化的重要因素。
開放是互聯網本身具有的基因?!笆奈濉逼陂g,CERNET應該把各類前沿技術都吸納進來,和IPv6技術有機融合,研究網絡演變的最新和未來的形態,將發展戰略做得更好。
比如在研究確定性問題方面,將確定性網絡(DetNet)、時間敏感網絡(TSN)納入進來;在網絡架構方面,將軟件定義網絡(SDN)、網絡功能虛擬化(NFV)納入進來,增加網絡的智能性。
科研是激發IPv6發展的內生動力
在當前全社會數字化轉型加速的背景下,如何讓IPv6支持各學科,支持重點實驗室以及重點研發項目,如何激勵和引領各學科關注IPv6,讓IPv6在學科領域開發結果,是“十四五”期間高校信息化應重點關注的話題。
陸以勤就此分享了思路。他認為,在“十四五”期間,首先要把IPv6的相關指標做得更扎實,讓IPv6深度滲入網絡內部;其次要增加IPv6發展的內生動力。
他指出,科研是激發IPv6內生動力的重要方面。建議信息化工作者走到學院里去,跟各學科的科研人員開展更多交流。
一方面,可以相互交流和研討關于IPv6的各類論點,了解關于IPv6的各類需求;另一方面,這種思想碰撞可以產生很多科學問題,比如關于IPv6安全問題的研究、IPv6在網絡切片的應用等。
通過各學科專家的學術通道將相關科學問題的領域拓寬,爭取將其納入到國家及地方的科研項目申報指南里,最好能作為專項引起重視,就可以從更高層面推動整個IPv6科研和教學體系發展。
建立IPv6標準,打破各自為政
廣東省教育廳事務中心主任唐連章指出,“十三五”期間,我國教育信息化從1.0步入了2.0時代,教育信息化得到了很大發展,也取得了很多成績。
比如疫情期間的停課不停學,如果沒有教育信息化的支撐,相關工作就不可能順利開展。在取得成績的過程中,教育信息化領域百花齊放,相關企業也層出不窮。
但總的來說,推行教育信息化的主體還是各自為政,沒有統一的規劃,服務是零散的,數據也得不到共享。
針對“十三五”的遺留問題,對于“十四五”期間的IPv6發展,唐連章提到了兩個重要文件。
第一,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強調,要創新評價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探索開展學生各年級學習情況全過程縱向評價、德智體美勞全要素橫向評價。
那么,評價要靠什么?靠數據。數據怎么來?數據需要信息化的支撐。也就是說,教育信息化要為教育改革全流程服務,教育的應用、服務、數據也不應該再處于凌亂狀態,否則基于信息技術的評價就不可能實現。
第二,今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關于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提出,要充分利用國家公共通信資源,建設連接全國各級各類學校和教育機構間的教育專網,提升學校網絡質量,提供高速、便捷、綠色、安全的網絡服務。
教育專網建設要實現網絡地址、域名和用戶的統一管理,就需要基于IPv6來構建。
實際上,基于IPv6的教育專網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應用場景,打造了一個全方位適應教育教學的網絡環境。未來,可以根據IP地址對校園應用分類部署,還可以通過IP地址進行數據采集和設備管理。
他提出,對CERNET來說,在“十四五”期間,應該引導建立IPv6應用的規范和標準,建立應用場景的指導意見,指導教育系統來開展規?;瘧?,打破“各自為政”的凌亂局面,支撐教育高質量發展。
把握機遇,繼續引領IPv6發展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于俊清則將視線聚焦CERNET的歷史發展。
他指出,在歷史上,CERNET敢為人先,在爭議中引領了中國IPv6的發展;而現在,國家高度重視IPv6發展,各行業領域都積極推進IPv6規模部署。
在此情況下,我們究竟是“求不同”,還是“求大同”?于俊清認為,CERNET要進一步引領IPv6發展,應該“求大同”。
他表示,IPv6之所以能快速普及,得益于我國多年來的技術積淀和的我們的體制優勢。
近幾年IPv6快速發展的局面,一定是“CERNET人”多年來在堅持IPv6的道路上一直想看到的;而十四五期間,CERNET更應該把握機遇,借著IPv6發展的大勢,將CERNET統一認證與資源共享基礎設施CARSI、真實源地址驗證體系結構SAVA等一系列相關的研究成果和應用平臺進行全面推廣,讓CERNET在IPv6道路上堅持多年的奮斗目標產生實際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扒蟠笸?,意味著將會讓更多的人加入到發展IPv6的“命運共同體”中。
他指出,CERNET不僅是一張網,更是一個教育科研學術研究的共同體。這個共同體基于IPv4技術建了一張網(CERNET),基于IPv6技術建了第二張網(CERNET2),面向未來,又建設了未來互聯網試驗設施FITI。未來,應該充分利用FITI,繼續引領IPv6的發展。
校企合作,打造IPv6技術試點
來自華為的劉昊以企業角度就推進教育新基建談了自己的觀點。他表示,《意見》提出,“支持學校根據業務需要推動業務上云,通過提供便捷、優質、可選擇的云應用,支持學校開展教育教學、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
此前,教育信息化建設很少談到“業務上云”,而根據《意見》精神,“業務上云”可能是今后教育業務演進的方向之一。教育“業務上云”面臨幾個挑戰:
第一,教育業務云上部署如何能夠快速實現?
第二,如何保證這些新型教育業務的體驗?
第三,這些新業務帶來的網絡安全挑戰應該怎樣去應對?
他指出,為了應對這些新的挑戰,僅僅靠現有的IPv6技術可能還不夠,而基于IPv6下一代互聯網的IPv6+創新技術體系可能會給這些問題帶來解答。
比如,IPv6分段路由技術(SRv6)可以很好地解決教育業務云上部署,實現業務云上訪問一跳直達,提升上云業務部署效率;網絡切片技術將業務“切片”成專網形式,可以很好地滿足學校一網多用的需求;而隨流檢測技術可以實現基于業務的可視可管,讓業務運維得到大幅提升。
劉昊指出,“云是核心,網是基礎”。十四五期間,廠商應該攜手學校一起打造IPv6+智能云網的解決方案,應對教育業務帶來的新挑戰。未來希望能在高校設立更多新技術的試點,通過試點體驗新技術帶來的價值。
IPv6可能成為解決原生安全的關鍵技術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在網絡安全方面將會面臨更多挑戰。如何打造更可信更安全的網絡環境?專家們就IPv6網絡安全問題進行了討論。
于俊清表示,一直以來,網絡安全問題面臨著一邊產生不安全,一邊去治理安全的情況,這是一個矛盾的生態。而IPv6則有可能成為解決原生安全的關鍵技術,這也是CERNET一直在推進的工作。
基于IPv6協議的下一代互聯網真實源地址驗證體系結構,支持互聯網真實源地址的精確定位和地址溯源,突破了下一代互聯網體系結構的安全可信關鍵核心技術。
形象地說,就是IPv6的真實地址,有一天會和個人身份起到類似的作用,讓人們不敢去做壞事,不敢去做不安全的事。
他表示,人們總以為要實現真正的“原生安全”,可能需要將網絡體系架構推倒重來。然而,IPv6為互聯網的變革提供了一個漸進的技術路線,在漸進發展的過程,同樣有可能找到根治網絡安全問題的辦法,清華大學的研究團隊在這方面已經取得很多高質量的研究成果。
好的管理機制是推動創新的前提
在CERNET發展的最初十年里,開創了中國互聯網發展史上的很多第一。而隨著管理的嚴格,給學生提供的創新空間有所壓縮。對于互聯網人才培養來說,試驗環境尤其重要。那么,當下應該如何打造更好的創新平臺鼓勵學生在互聯網技術上的創新?
機制改革和各方合作,是專家們對鼓勵創新的共識。
于俊清認為,高校應該為學生的互聯網創新提供更足夠的經費和更開放的環境。
然而當前很多情況下,管理者和技術工作者對此卻存在著認知差距。技術工作者應該想辦法讓管理者意識到,為科研提供更開放的平臺,才能推動互聯網核心技術的創新突破,研究成果也能為教育科研提供更優質的平臺,從而實現良性循環。
他進一步提出,服務于教育科研的CERNET,本身就是最大的試驗網絡,是最好的生產網絡,應該讓這個試驗平臺發揮應有的作用,讓管理為創新留出更多的空間。
未來,CERNET依然是高校在互聯網領域實現突破的創新研究平臺。擁有超大規模試驗環境的FITI就具備支持互聯網技術創新的條件,期待FITI能真正發揮價值,物盡其用。
陸以勤表示,學生的創新是IPv6發展的最主要動力,應該建立一個良好的創新體制鼓勵學生創新。
他稱贊了“賽爾網絡下一代互聯網技術創新項目”在推動學生的IPv6創新方面做出的努力,他回顧了該項目的發展過程,認為項目發展到目前階段,是十分不容易的。
特別在項目設立最初,很多項目的研究內容和IPv6沒有深層的關系,這也反映出一個問題,就是IPv6在高校還沒有深入到課程體系,沒有深入到學生的各類創新項目。
陸以勤認為,要給學生更好的互聯網創新環境,第一,可以借鑒賽爾網絡下一代互聯網技術創新項目這種模式,在高校設立更多針對學生的互聯網創新類項目,打造學生爭先創新的生態。
第二,高校在師資培訓、課程體系建設等方面還要做大量的工作,更有效地把IPv6技術融入其中,只有這樣,IPv6技術創新、互聯網創新才有根植的土壤。
第三,學校的管理者應該致力于打造推動學生創新的體制機制和生態。實際上,學生在互聯網創新方面,最想得到的不一定是豐富的物質獎勵,而是其創新成果能真正發揮價值,在學校的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應用,從而讓學生擁有持續的創新動力。
在這方面,除了需要學校CIO、CFO的關注和支持,也需要發動基層的一線教師參與其中。更重要的是,機制層面最有效的是學校層面來打造,領導來牽頭,全校各部門的共同參與來完成。
作為政府部門代表,唐連章也認為,鼓勵創新最關鍵的是管理機制的突破。
比如對于FITI這樣的互聯網試驗平臺,如何將平臺開放給學生,如何讓老師帶領學生進入到試驗場景進行研究,創新成果如何轉換和應用?一個好的管理機制是推動創新的前提。
在支持高校學生互聯網創新的方面,已有廠商付諸行動。比如,華為首先在每個研究所都設立高校系統部,并投入經費支撐學生去做研究;其次建立實驗室助力解決方案創新,支持高校學生科研成果轉化及應用;最后與高校合作,支持IPv6人才培養等。
在圓桌討論最后,于俊清總結表示,推進IPv6需要高校和當地教育主管部門的通力協作,要“一個想做,一個想管”,繼續傳承“使命擔當,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
*本文根據“2021中國IPv6創新發展大會——IPv6教育科研分論壇”圓桌討論環節整理
整理:項陽
責編:項陽
特別聲明: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